安徽大学学报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0-2162
国内刊号:34-1063/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4751 人次
 
    本刊论文
物我——关于人的自然属性

  论文导读:这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就是能量。潜意识物我,物我——关于人的自然属性。

  关键词:潜意识物我,能量

  自从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潜意识的概念之后,我们发现,人类的意识形态存在着两个层次,即显意识与潜意识,这使得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荣格又把人类的认知方式划分为四种基本精神作用力:思想,感受,知觉和直觉。不过,这仍然是属于显意识与潜意识的范畴,思想与直觉属于显意识,感受与知觉属于潜意识。弗洛伊德在他认识的基础之上,把人分为三个部分:超我,自我,本我。超我即是显意识,只是更多地指显意识中的社会群体意识部分。本我属于潜意识。至于自我,弗洛伊德认为是对超我及本我进行调控的部分。但弗洛伊德却并未指出三个“我”的本源,对自我的认识也很模糊,他只是感觉在超我与本我之间,好象是有什么在进行操控,不然,超我与本我就成了完全分裂的两个部分,但显然是不可能这样的,所以,他把在这二者之间起连接作用的那部分“我”叫作自我。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

  詹姆斯·布根绍尔(James.F. T. Bugenthal)在他主编的《人本心理学的挑战》一书中提到:“人本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完整地描述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什么。”的确是这样,但是,目前的心理学显然离此目标还有一些距离,关于人的许多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有效地解决。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并没有完全地认识,似乎我们身上还有些未知的领域,正是这些未知的领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那个未被我们注意到的部分就是——物我。

  物我,即身体,包括身体各部分的组成,亦包括组成身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好像这并不怎么新鲜,似乎我们对我们的身体非常地了解,但就像我们认为我们了解自己的意识一样,但终于发现,对于潜意识,对于梦,对于直觉,对于心灵感应等等心灵现象仍然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同样的,我们也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身体。物我的概念,并非单指我们看得见的肉体部分,也不单单指内部器官的构造,更多的,是指组成身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这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就是能量,或叫作波动,怎样叫,只是名称的不同,其指向都是一样。这不仅仅是组成人的最基本的物质,这也是万物形成的本源。

  史蒂芬·阿若优(StephenArroyo)在他的著作《生命四元素—占星与心理学》一书中谈到:“我们现在被告知说,人类看见的一切事物的真相,原来只是能量的振动。科学家发现物质的原子原来是一种延展的模型,物质的原子则是一种能量场。”又提到,“所有的物质与心智现象都是能量的示现。”他又进一步地阐明:“每一样事物都在交换能量,这是一种收缩与扩张的规律性振动频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植物、动物或人是不是‘活着’。即使是牙齿和骨骼都受到这种能量交流的影响。所有物质实体皆源自于不同频率的能量的组合,而实际在运作的基本能量,便是所谓的四元素,四种体液,或是气,元气,生命力等等。”艾德格·凯西也曾说:“生命就是由能量振动所维系的。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天生治疗者》的作者Adam是一位具有神通能力的治疗师,他初中都没读过,却凭天生的感应力感知到这些能量的存在,他说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气体和能量组成的,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由这些气体的各种振动频率组合而成。”日本医生江本胜用特制的显微镜拍下了不同环境下的水结晶,水以可视的形状呈献给我们生命的能量。

  对于这些无形的、用现在的科技无法探知的能量,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忽视它的存在,这也不是我们拒绝去面对的理由。爱因斯坦面对这些至今人类无法探知的领域时说:“我们所能经验到的最深以及最美的情感,往往都带着一种神秘性。这是所有真实科学的动力来源。我们必须认清那些无法被洞悉的事物的确是存在的,而且是以最高智慧和最美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我们鲁钝的心只能以原始的方式去领略它——这份认知,这种感受,就是真正的宗教情怀。”要知道,自有人类至今,人类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许多的未知,人类如同爬山一样从山脚下一步步地向上爬,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山顶,因此就更不能说我们已经对什么都了解。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许多的东西,不管我们有没有认识到,它们就已经存在在那里。弗洛伊德晚年在一封信里写道:“如果我能再活一遍的话,可能会致力于超自然现象的研究而非心理分析。”我想,我们也可以从铃木禅师那里获得一些思考:“‘初心’乃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心,它是一颗空寂而准备好去接受的心。如果我们的心是空的,它就能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对一切抱持开放态度。初学者的心中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老手的心却没有多少可能性……初学者的心中没有‘我已经达成了!’之类的念头,这些自我中心思想只会限制住我们广大无边的本性。当我们的心没有任何成就欲或私欲时,我们就是真正的初学者,如此才能真的学到一些东西。”

  我们把很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超我、本我上面,而忽视了作为肉体存在的身体,或者说是忽视了作为身体之于人的意义。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实际上,弗洛伊德所谈的自我,其指向应该是物我,即我们的身体,但又似乎不能完全这样说,必竟,调控本我、超我的,好象还是我们的思想,而不是身体。如果这样去分析问题,我想我们一定是钻了牛角尖,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用物理的方法进行区分的,对于精神的研究就更是这样。其实,超我和本我,包括自我在内,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归于精神的领域,而物我则属于是物质的。相对论与中国的阴阳学说都告诉我们,所有事物都具有相对性,既有相对,则有两面,所以,人一分为二,则一为精神,一为物质。以阴阳学说的观点来看,精神可以为阳,物质可以为阴,人乃阴阳合和而生。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所以,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到现在也就不是个问题了,就如中国的太极,本为阴阳合和,状如混沌,其运作具共时性,互为作用,不存在谁决定谁之说。

  如上所言,我们实际上是忽视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对我们的身体实在了解得太少,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存在身体的健康问题。只有同时地认识到我们的精神,亦同时认识到我们作为身体的物质存在,我们才会真正地了解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我曾遇到一位佛教的修行者告诉我,佛学要解决的是关于人的五个关系,即: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我想应该是这样,只有我们把自己建立在与所有的一切的联系之中去看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找到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或意义。

  德日进说:“人类的现象必须从宇宙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翰斯·史都瑟(Hans Stossel)也谈到,“今日的人类必须发展出更深入、更具有宇宙性及灵性的理解,这乃是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本世纪最重要的需求。人必须去探究如何才能跟宇宙结为一体。”丹恩·鲁依尔对人与宇宙的一体关系这样描述道:“行星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如果你明白宇宙本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一个能够整合一切的系统,那么在这个系统里面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地位和作用力。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如果你想了解这个系统在时空之中的某个特定焦点,你就必须把它看成是这整个系统的一部分。虽然个人似乎已经从这个系统中脱离出来变成一个自全的小我,一个小小的有机体,但这整个系统仍然不断地和个人进行和谐的交流。每个时刻的任何一个个体,看似已经从这个整体脱离了出来,但仍然是整体的一部分。”

  以上的引用部分多出自史蒂芬·阿若优(Stephen Arroyo)所著《生命四元素—占星与心理学》一书,在此书中的第一部分是作者早期的一篇硕士论文,此论文获1973年英国占星学会的大奖,被誉为那一年占星学上最杰出的贡献。这篇论文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人与宇宙的一体性。必须说,这种观点的提出的确具有重大的意义,使我们在对人类的研究上,把目光从人的精神,从社会的角度转到了人与宇宙的关系上,这将有助于我们真正地、深入地认识自己。但是,即便是如此,也仍未认识到关于人的全部。作者所关注的,乃是行星对于人的影响,这仍不充分,相比而言,佛教关于人的五大关系的认识要远比我们目前所有对于人的认识更来得全面。西方占星学所研究的行星之于人的影响也只是佛教所谈五大关系中的“人与宇宙的关系”,而我们对于社会的了解,即往对于人的关于精神方面的了解,也只限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很显然,至于“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关注得太少,虽然科学界也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但那种研究是建立在我们人类作为群体特征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我们每个人之上的,也就是说,这种研究并没有解决自然于“我”有什么意义或影响的问题。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的心理,更多的是把注意力关注在个体,而不象其他学科那样,只是把人与共他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来研究。这是完全不同的研究视角。

  一直以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都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整合观,一种是局部的分析。整合观我们可以把它称之谓哲学,局部的分析则可以叫作科学。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看,似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整合观,而西方人则更偏向于局部分析的科学。应该说,这两种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局部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外在,而整合观则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这两种思维方式互补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但是,西方人已经开始关注到自己的局限,并开始从局部分析转向整合。这种转向并不是抛弃既有的科学成果,而只是对于整合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他们正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份。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就不是很令人满意,中国人也在学习西方,但却忽视了自己本已具有的优势,忽视了久远的优秀的文化。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繁荣发展,重要的原因是在原来佛教的基础上,注入了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使得佛教涣发出无限的生机。这应该得益于佛教本自具足的包容性。虽然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分化成了禅、律、净、密等各宗派,但各宗派间并无太大分歧,最终又汇于一处,这也是近年来佛教又迅速发展的原因。比较而言,中国的道教则存在较大分歧,最终使得道教文化没落。儒家学派因为政治等各方原因,一直占据中国主流文化的地位。但儒家文化的本源却是道家。之所以提到这些,只是想说明,不管是儒、释、道各宗派,其源流乃起于一处,虽各有别,实则皆代表统一的中国文化。所以,以下所论,虽谈到各宗各派,实则皆指中国文化而言。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

  “对于人与自我的关系”,佛家具体的讲就是“空”,此一“空”字并非一般概念的无,实则近似于“无形”,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能量,就是波动,就是生命力,所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者即我们所说的物质,即有形,能感知到的东西。空,即无形,即能量。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物质本来就是一种能量形式,能量形式外显为不同的物质状态,这二者本质上本为一体,了无差别。相对于人而言,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由能量构成的,而能量是无形的,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讲,我们本来不存在身体,身体只是能量的集合。从我们的知觉而言,身体又是真实存在的。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观察方式,没有对错,但世人皆只能感知身体的存在,而不知组成身体的本质,故尔佛家言“空”,空者实因世人执着而说。《心经》接着又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用荣格所使用的语言讲,就是:思想、感受、知觉、直觉也和物质一样,都是空,都是一种能量,都是一种波动。

  所以,我们不得不感叹老祖宗的智慧,几千年后的西方社会才提出来能量、气、生命力等这样的概念,而几千年的中国智者就已经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所以我说,关于能量的论述,包括我提到的“物我”的概念,相对于中国的古老文化而言,都并不新鲜,只是我们需要用一种现实的语言词汇对它进行全新的诠释,以使得更多的人可以理解和接受。

  佛教对于世界的认识的意义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空,这种能量既便是现在亦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所以,在古代更难以言讲,故此,佛教设“教外别传之法”,也即是禅宗了,此一法即在悟,悟者自得。悟得空,明《心经》之义,既不执着于饮食之色香味,亦不执着于性欲,无有贪嗔痴,无有怨恨烦,心与万物相通,但得自在。身通无病痛,心通无烦恼,这不正是心理学的最高的目标吗?

  “我”既只为一能量形式,“他”亦如此,故你我他间并无差别,如此观照,即无分别心,既无分别,何来的争执?既无争执,众人本为一体,实是“人与他人之关系”亦不再是个问题。事实是,一旦体悟到“空”,自己便能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这样就达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恐怕这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学所能达到的。

  前面已提到,佛教因融入中国文化而在中国繁盛,而中国文化之源起乃为《易经》。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佛学与《易经》有许多共通之处。佛学所说色与空,于《易经》而言则为阴与阳。阴阳乃万物之根本,阴阳者,气也,阳气清轻而上升,阴气浊重而下降,故分天与地,而阴阳相交,万物显形,于是成万物。气者,即能量。佛学讲“空”,讲“无分别心”,于《易经》而言即为太极,太极者,万物之初,阴阳相合之混沌状。

  易经之体系中,另有五行之说。五行是否起于《易经》,或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另一分支,暂无考证。但就其体系而言,五行与《易经》则属同一文化体系。五行者,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组成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易经》有言:“是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行与“四象”类同,四象者,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乃是气的四种组合形式,五行无非是气的种类多分一种而已。西方世界也有对这种气的状态的描述,那就是四元素。四元素与四象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四象”走向了另一文化形式,而五行则与四元素是非常一致的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关于物质的能量的、气的或是元素的概念,既非是中国的,也非是西方的,而是远古的人类的共同发现。

  西方社会以四元素为基础的占星学的兴起,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一个小圈子引伸到整个宇宙,如史蒂芬·阿若优所言:“这个新世界文明很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把过往所强调的三个面向——自然、人类以及自身——统合起来。”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但与中国文化比较而言,四元素理论则显得不够完整和系统。中国《易经》所言“是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者,乃是一种整合的思维方式,而“两仪”则是一分为二的两分法,这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致的,四象已经讲过,和五行本质是一样的,四象又生八卦,八卦者,乃是八类不同事物,八八又生六十四卦,复又有11520种爻变,这11520种变化就代表了宇宙之万物。而五行之说也相当完善,五行之生克制化,亢乘反侮,基本上概括了宇宙一切事物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易经》与五行之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黄帝内经》则是中国文化之于人的身体的实际运用之学说。周易之占,包括由周易延伸来的子平术及梅花易数,所揭示的正是人与宇宙的关系,而事实上,因为这其中又加入了天干、地支,使得所揭示的内容更为博大精深。故而孔子在《系辞》中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而由易经分化而出的风水,所揭示的是人与周围一切事物之关系。所以,如果把中国文化整合起来看,佛学所研究的五大关系,即“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就全部可以解决。

  到这里,我还是想要强调一下物我的概念。这个“物我”不是从有形的、一般概念上的物质的属性的角度来看,而是要以能量的观点来看。物我的提出,只是希望我们用一种新的视点来看我们自己,就如同占星学一样,所用的方法早已存在,只是我们重新地从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养份。物我所要面对的问题,绝不是现有的心理学概念的问题,而是从宇宙观来看待人类个体,来看待人类个体与个体之外所有一切的关系。而对于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去研究发明,中国的文化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所需要的只是用一种更加宽广的心胸来接纳自己的文化,整合自己的文化。虽然这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但我们却不能忽视中国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关于自己文化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文化出现断层,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出现了许多的误解与分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文化,但中国人自己把自己的文化分解得支离破碎,所以,他们学去的也只是凤毛麟角。由是我相信,未来的时代必将是中国文化复苏的时代!

  物我是一种概念,是一种视点,以上所谈的,也无非是一个序言,真正的内容,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研究和整理。物我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人的五大关系,更细的说,我们吃的喝的与我们的关系,我们听的看的与我们的关系,我们所处的位置与我们的关系,我们所接触的人与我们的关系,社会氛围与人的关系,不同的时令与人的关系等等,都在物我的研究范围之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胡因梦译,史蒂芬·阿若优。《生命四元素—占星与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2]李叔同。《李叔同解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马恒君注释。《周易全文注释本》。华夏出版社。2009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安徽大学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